
公孙衍,这位曾深得秦王宠信的秦国大良造配资114平台查询,为什么后来却成为了秦国的死对头呢?他的命运变化,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?
我们要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说起。公孙衍,和张仪一起被誉为“纵横家”的创始人。两人的地位非常显赫,正史中有一句话恰到好处地描述了他们的影响力:“公孙衍、张仪,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
但,公孙衍从秦国的大良造,到最后与秦国彻底决裂的背后,发生了什么呢?让我们从“河西之地”开始说起。
从魏国到秦国的转折
在战国早期,秦国并不像后来的强盛,它一度处于魏国的压制之下。直到秦孝公登基后,才意识到秦国的困境,于是重用商鞅进行变法,才使得秦国逐渐崛起,成为强国。尽管如此,商鞅改革的结局并不美好,他被秦惠文王车裂,留下了不少的变法争议。
展开剩余75%此时,公孙衍登场,他本是魏国人,却毫不留情地投向了秦国,并帮助秦国夺回了与魏国争夺多年的“河西之地”。这个地方,地理位置重要,是秦魏两国必争之地。在公元前333年,公孙衍带领秦军通过两场重要战役,成功击败魏国,彻底将河西之地收归秦国。第一场战役,他迫使魏国割让阴晋之地,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;第二场战役,他斩杀魏军八万,俘虏魏国主帅,彻底奠定了秦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。
一次“政治投机”的失误
正当秦国准备继续打击魏国时,公孙衍却决定改变策略。他凭着自己作为魏国人的情感,建议秦惠文王改变进攻计划,转而进攻西戎。这一决定,虽然出于个人情感的考虑,却给公孙衍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。此举引发了秦国高层的不满,尤其是张仪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局势。
张仪的崛起与公孙衍的退场
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成功提出了不同的战略,他认为这是灭魏的最佳时机,一旦魏国恢复,就会对秦国构成威胁。秦惠文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,决定暂停攻魏,转而处理西戎事务。这一决策让公孙衍在秦国失去了信任,最终他被迫离开了秦国,回到魏国。
回归魏国与张仪的较量
公孙衍回到魏国后,立刻被任命为魏国的将军。此时,秦国的张仪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,开始与公孙衍展开了更为激烈的较量。公孙衍提出联合抗秦的策略,号召魏国与齐国合作,但张仪的反应极快,他联合齐国和楚国,不仅迅速削弱了魏国的力量,还破坏了公孙衍的联盟计划。
五国相王的失败
为了抗衡秦国,公孙衍提出了“五国相王”计划,希望通过联合五国形成强大的合纵联盟,联合对抗秦国。这个计划本来前景光明,但由于齐楚等大国的反对,最终这个合纵计划化为泡影。
失败与屡次波折
张仪在魏国被驱逐后,公孙衍再次成为魏国丞相,继续推动合纵策略。公孙衍联合赵国、韩国、燕国等国再次发起五国攻秦。然而,这次攻秦也因为各国之间缺乏统一战线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在攻秦计划失败后,公孙衍并未放弃,他联合义渠人,借力反击秦国。义渠人本是秦国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,一度成功击败秦军,并趁机获得土地。然而,魏国在遭遇失败后,又选择了依附秦国,合纵的努力再次被挫败。
结局:公孙衍的孤独与失败
最终,公孙衍无法成功实现合纵抗秦的梦想,六国合纵之路也因缺乏团结而宣告失败。随着秦国的逐步统一,公孙衍和其他国家的努力都未能阻止秦国的强大。公孙衍的一生,虽有许多精彩的计策与战略,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历史的潮流。
这就是公孙衍的故事配资114平台查询,一位从秦国重臣到背离的对头,他的经历揭示了权谋与政治博弈中无情的变数和人性的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